三毛广场租房信息最新-三毛购物广场
1.在大城市工作租房住如何生活得更舒适
2.她堪称美国版三毛, 浅析“漫游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旅游诗
3.城东区三毛幼儿园分园如何报名
4.城市女人嫁到农村会幸福吗?
5.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并不“神圣”
在大城市工作租房住如何生活得更舒适
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而家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在大城市租房,特别是北上广深这种房租贵、人口密集的地方,大部分人应该都像我一样:尽量选择离公司近,价格相对便宜的合租房。租房以后,一间小小的卧室,会陪伴我们生活很久。
一、拥有良好的心态,租来的房也可以变成诗与远方
要想在大城市租房生活得更舒适,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并不是很有钱,住在大房子里,才配拥有幸福。幸福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争取和拥有的。
三毛与荷西曾在撒哈拉沙漠租下一间又小又破的小屋,起码的遮风挡雨都做不到。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三毛用心改造着自己的小窝,把骆驼头骨当做装饰品;用铁皮和玻璃做了一盏风灯;垃圾场淘来的旧轮胎,几经改造成了一个鸟巢沙发;捡回一个大水瓶用来插花。
原本的不毛之地,在三毛的手中,变成了她与荷西的“诗与远方”。
二、一个舒适柔和的家,带给我们生活的激情
如果不喜欢租来的房子,可以动手改造,让它变成自己满意的样子。如果连改造的条件也不具备,那生活也没有到了最糟糕的程度,我们至少让家保持干净整洁。租房后,不要让这个城市多出一个垃圾站。
大城市繁忙的工作,拥挤的交通,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每天下班回到家时十分疲惫。如果进家门就看见:脏兮兮的地面,满桌子的垃圾,揉成一团的被子。那个想象中超级舒服,一到家就迫不及待爬上床休息的画面,并没有出现。原本就不太好的心情,突然变得更糟糕了。
我们可以每天早起10-20分钟,叠好被子,出门时顺手扔垃圾。如果时间富余,还能吃个早餐再出门。下班回家,看到整洁的房间,心情也会好起来。
三、合租找个不糟心的室友
合租时,我遇到过每个周末打扫公共区域的室友,也见过把所有公共区域变成垃圾场的室友。这个真的是看运气和人品了。
我在租房前,会向房东打听好室友的工作和大致生活习惯;也会要求房东每月定期安排保洁。合租过程中,提前跟室友约定好公共区域的卫生值日表,维护好共同的家。
PS告诉大家一个小技能,租房绝对用得上。
硼酸除蟑螂。将一个土豆煮熟去皮,加2勺硼酸粉,两勺白糖,一些清水,搅拌成糊状。分成一坨坨,分别放置在家中各个角落。然后就等着蟑螂们翘翘吧!
她堪称美国版三毛, 浅析“漫游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旅游诗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看到这熟悉的歌词,你脑海中是不是已经响起熟悉的旋律?这首三毛填词的《橄榄树》曾经风靡一时,它空灵澄澈,透着点淡淡的忧伤,很契合三毛的气质,歌词的内容也与三毛的经历吻合。
说起作家三毛,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为了追寻心中的橄榄树,她一直在流浪,漫游在西班牙、德国和美国等国家,还曾在撒哈拉沙漠定居数十年,写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无数人心向往之。
流浪作家三毛的名字,很多人耳熟能详,但说到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大概不多吧?伊丽莎白·毕肖普是美国现代诗人,被称为艾米莉·狄金森之后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
她尚在襁褓中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五岁的时候,母亲被送往精神病院。在此后的日子里,毕肖普辗转被外祖父母和祖父母、叔伯等人抚养。
成年以后,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流浪和漫游,她在美国各地定居过,还去过法国、墨西哥、巴西等地,晚年后应哈佛大学之邀,回到美国任教。她有种行吟诗人的气质,其流浪和写作的经历,和我国的三毛很像,我认为她就是“美国版的三毛”。
最近读她的诗集《唯有孤独恒常如新》,读到许多精妙的句子,甚是喜欢。她的诗舒缓缤纷,节制澄澈,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大概因为常年旅游,见多识广,她的诗有一种博物志的视野,意象丰富,取譬新奇,经常会让我邂逅很多绝妙的句子。比如,在《小练习》中,她说,
“想想风暴不安地在天空徘徊/像一只狗寻找入睡的地方,/听听它的咆哮。
想想林荫路,想想小棕榈树/都被捆成一束束,骤然彰显/像一撮跛行的鱼骨。”
风暴像咆哮的狗,一排排的小棕榈树像跛行的鱼骨,是不是新奇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反正我读到这两句,就忍不住停下来,划线,反复吟咏。
在《早餐奇迹》中,她说,“太阳的一只脚/立稳在河面一道悠长的涟漪上。”是不是很有画面感?读到这句,我就想到太阳初升时候,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涟漪上都泛着金光的景象,与此同时,还会想到中国神话中三足金乌鸟的传说。
伊丽莎白·毕肖普属于苦吟诗人,她笃信“一种忘我的、完全无用的专注”,为寻觅一句佳句,甚至不惜花费十年的时间,很有我国古代苦吟诗人贾岛的风范。因为这种谨慎节制的创作态度,她一生发表的诗作不算多,总共大概有百余首,诗集薄得有点尴尬。但她的处女作《北与南》出版后,就在文坛引起巨大反响。
她陆续获得过许多知名奖项,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奖(两次)、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纽斯塔国际文学奖等,她还曾担任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俗称的美国桂冠诗人)、哈佛驻校诗人等职位。
可以说,她是诗界“少而精”的代表人物。最近读的这本《唯有孤独恒常如新》,囊括了她大部分的诗作。我喜欢她写的关于旅行的诗,从这些诗中,可以管窥她的经历,对周围世界的洞察,以及对于旅行的态度和反思。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成长经历可以说颠沛流离,她于1911年2月8日出生于麻省伍斯特,八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去世,五岁的时候,母亲被送到新斯科舍达特茅斯的精神病院,在后来的日子里,她再也没有跟母亲相见。
父母病,毕肖普被送到加拿大新斯科舍(Nova Scotia)的农场,跟随外祖父母生活,不久后,祖父母取得了监护权,将她接回到美国的伍斯特。祖父母家庭条件更好,但毕肖普并不快乐,她很怀念外祖父母。这段和祖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她患上了慢性哮喘病,这个病几乎伴随她一生。
后来,祖父母意识到,毕肖普好像不太喜欢跟他们生活,于是,他们将毕肖普送到她的大姨母家里,大姨母家境一般,还在租房住。毕肖普的教育费和生活费,仍旧由祖父母负担。
童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重大,在最需要父母关爱和安全感的年龄段,毕肖普被迫在几个抚养者之间辗转,这种漂泊无依、动荡不安的日子,对她的心理和性格形成都会有影响。大概她觉得心无所依,没有羁绊,到哪里都是流浪,所以成年以后,也选择过四处漫游和旅行的日子。
20世纪30年代,毕肖普从瓦萨女子学院毕业后,她和大学女友路易斯·克莱恩在美国最南端的基维斯特岛同居。
1951年,她得到一笔旅行基金,前往南美的巴西。原本只打算呆两周的毕肖普,因为邂逅了恋人萝塔,将在巴西呆的时间延长到15年,她在彼得罗波利斯和里约热内卢等地,和萝塔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日子。
后来返回美国后,她居住在缅因州的北海芬小镇,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几个夏天,值得安慰的是,她当时的女友爱丽丝·梅斯索菲一直陪伴在侧。
纵观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一生,可以说是漫游和漂泊的一生,自幼就失去父母的庇护,让她漂泊无依没有根。这种漫游的日子,于她而言,也是无奈之举吧。四处旅游非她所愿,她对亲情充满渴望,经常会感到透骨的孤独,在给友人洛威尔的信中,她说,“你为我写墓志铭时一定要说,这儿躺着全世界最孤独的人。”读来让人动容。
这些旅行和漫游的经历,给她带来了丰富的馈赠。那些旅途的见闻,经历的事情,认识的人,都是她创作的素材,这些经历沉淀下来,塑造了她的内在,构建了她的世界观,也影响着她的诗歌创作的风格。
伊丽莎白·毕肖普四处旅行的经历,充实她的写作素材库,她创作了大量和旅行相关的诗歌。她诗作中常见旅行主题有:地图,海陆,旅行,睡眠,以及相关的城市等等。
她在《地图》中说,
“绘入地图的水域比陆地更安静,/它们把自身波浪的构造借给陆地:/挪威的野兔在惊惧中向南跑去,/纵剖图测量着大海,那儿是陆地所在。/国土可否自行选择色彩,还是听从分派?/——哪种颜色最适合其性格,最适合当地的水域。/地形学不会偏袒;北方和西方一样近。/比历史学家更精微的,是地图绘制者的色彩。”
这是她的首部诗集《北与南》中的开篇,为后续的诗作奠定了基调。地图不仅是指路的工具,更有很深的象征意义,隐喻着人生的出发和抵达。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可以找到很多地点,在后续的篇章中,毕肖普写到马萨诸州的海滨小镇,写到拉布拉多某片北方港湾,写到巴黎的早晨,写到奥尔良的码头,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地图”的延伸。
她生活以及旅行过的城市,大部分都在海边,所以海洋、陆地、海岛等意象,在她的诗中也很常见。我很喜欢这首《北海芬》,这是为悼念好朋友洛威尔而写的,诗写得非常舒缓节制,诗的后半部分回忆了和洛威尔相处的点滴,透露着淡淡的悲伤,前半部分的景物描写宁静优美,让人心向往之。我非常喜欢这段诗,
“这个月,我们钟爱的一座岛上鲜花盛开:/毛茛、朝颜剪秋萝、深紫豌豆花,/山柳菊仍在灼烧,雏菊斑斓,小米草,/馥郁的蓬子菜那白热的星辰,/还有更多花朵重返,将草甸涂抹得欢快。
金翅雀归来,或其他类似的飞禽,/白喉雀五个音节的歌谣,/如泣如诉,把眼泪带入眼中。/大自然重复自身,或几乎是这样:/重复、重复、重复;修改、修改、修改。”
边读诗,眼前仿佛就能看到那些美丽的花儿次第开放,争先恐后,热热闹闹,又五彩缤纷。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毕肖普诗歌的风格:节制舒缓,缤纷冷凝,读完让人忍不住在心里反复吟咏。这样舒缓优美的句子,在诗集中俯拾即是。
读毕肖普的诗,仿佛在跟着她旅行,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两千多幅插图和一套完整的索引》中,她说,
“在沃吕比利斯,美丽的**/分割着马赛克砖;肥胖的老导游挤眉弄眼。/在丁格尔港湾,一长溜儿的金色黄昏中/腐烂的船骸高举着不断滴水的绒棉。/英国女人斟着茶,告诉我们/公爵夫人即将生产。/在马拉喀什的青楼/痘痕斑斑的/在她们的头顶稳着茶盘/跳起肚皮舞;她们咯咯笑着/赤身露体,蜂拥至我们膝前,/索要香烟。”
短短几句,刻画出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摩洛哥的异域风情,爱尔兰优美的海港,挤眉弄眼的老导游,卖弄风情的……这些画面一一在眼前闪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她写睡眠也非常别致,大概旅行的人,因为环境、时间的变化,睡眠也会成为一个困扰。她有一首《站着入眠》的诗,造境之奇特,让人击节赞叹。她说,
“当我们躺下入眠,世界偏离一半/转过黑暗的九十度,/书桌躺在墙壁上/白日里斜卧的思想/上升,当别的事物下降,/起立制造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
梦境的装甲车,密谋让我们去做/那么多危险的事,/在它的边缘发出突突声/全副伪装,随时准备涉过/最湍急的溪流,或爬上剥落的/页岩的矿层,当杯盘与礼服窸窣作响。”
失眠的人总会有很多奇想,当我们躺着入眠的时候,眼中的世界发生偏离,紧靠着墙壁的书桌,像是躺在墙壁上。毕肖普打造了一个新奇,倒置的世界,供自己去想象驰骋。类似的诗作还有《睡在天花板上》、《失眠》、《爱情躺卧入眠》等等。
总之,旅行以及旅行中发生的事情,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想,是毕肖普创作的重要来源,而她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赋予这些事物独特的意义,带着毕肖普强烈的个人风格。
曾几何时,网络上风靡着这样的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近几年来,旅行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赋予旅行很多重要的意义:可以增长见识,可以升华灵魂,可以拓展你的社交圈……
在网上动辄就能看到这样的文章:女孩子要多旅行,增长见识才不会被人骗。与其贷款买房,不如把钱拿去环游世界,等等。旅行固然有很多好处,但真的就包治百病吗?
毕肖普的一生几乎都在路上,她过的大概是很多人向往的日子:一边旅行,一边写作。尽管是旅游达人,但她对旅行却抱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在很多诗作中,她都反思过旅行的作用。在《抵达圣图斯》中,她说,
“哦,游客,/这国家难道就打算如此回答你?
你和你颐指气使的要求:要一个迥异的世界/一种更好的生活,还要求最终全然理解/这两者,并且是立刻理解/在长达十八天的悬空期后?”
当你到达了一个新地方,就能过上迥异于平常的生活吗?当你逃离自己熟悉的地方,真的就能摆脱旧的桎梏吗?毕肖普的诘问,让人深思。
她出版的第三部诗集就叫《旅行的问题》,诗集中有一首同名诗,深切地阐释了毕肖普对旅行的反思,她说,
“想想漫长的归家路。/我们是否应该待在家里,惦记此处?/今天我们该在何处?/在这最奇诡的剧院里/观看剧中的陌生人,这样对吗?/是怎样的幼稚:只要体内一息尚存/我们便决心奔赴他乡/从地球另一头观看太阳?/去看世上最小的绿色蜂鸟?”
“可是缺乏想象力使我们来到/想象中的地方,而不是待在家中?/或者帕斯卡关于安静地坐在房间里的话/也并非全然正确?/
洲、城、国、社会:/选择永远不广,永远不自由。/这里或者那里……不。我们是否本该待在家中/无论家在何处?”
帕斯卡是法国的哲学家,他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大概意思就是,人类所有的不幸就在于不能安分守己地待在房间里面。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毕肖普对于旅行的反思,她认为,我们奔赴他乡去看太阳,看绿色蜂鸟的行为,可能有些幼稚。我们因为缺乏想象力,才会来到别处,而不是守在家里。
为什么毕肖普会对旅行发出这样的诘问呢?因为在近代欧洲,兴起了一股游学的风潮,就是将四处旅游作为青年自我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开明有见识的绅士,在1960年代,这种风潮又与英国兴起的“间隔年”文化相契合,当时的社会也非常推崇旅游。所以,毕肖普对旅游的作用,发出了灵魂拷问。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今天,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变成平民大众可以消费得起的服务,商家也拼命鼓吹旅游的好处,旅游风潮方兴未艾,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再来看《旅行的问题》,其实颇具借鉴意义。
事实上,很多人夸大了旅游的作用,他们怀揣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去旅游一次回来,灵魂就能够得到升华,或者旅途会有奇遇,让你的生活发生令人惊喜的改变。然而通常情况下,旅游归来,你的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
你只是短暂逃离了庸常,让自己稍微放松了下。回来后,该面对的事情还是得面对。旅行只是一个改变的契机,本身不会带来改变,如果你本身不具有反思精神、复盘的能力,去深刻地面对、检视自己的内心,督促自己改变,你的生活也起不了什么变化。
伊丽莎白·毕肖普,这位特立独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生前就获得无数褒奖,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在美国20世纪的文坛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她终身都在漫游和旅行,她是不幸的,因为她有独特又悲伤的成长经历,与此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因为这些经历激发出了她的天赋和才华。她创作的独特的旅行诗,现在读来仍能给我们美的享受,以及深刻的启迪。
城东区三毛幼儿园分园如何报名
凡符合报名登记对象的适龄儿童首先进行新生预约登记,所有填报信息必须景现场审核后方可生效。
现场审核需要材料:
1.幼儿本人户口薄的原件、预防接种证的原件。“预防接种证”原件由幼儿园留存,领取入园通知书时交还。如不录取的,由家长凭身份证领回。
2.幼儿常住地原件。包括幼儿监护人房产或者长期租房协议、租房卡等原件。
在本园报名登记后,又同时在其他城区公办幼儿园重复登记的,作无效处理。报名登记取得登记号后,原则上不能退出再选。
如预约登记人数超过招生人数,则采取家长现场抽签的方式确定入园新生名单。
城市女人嫁到农村会幸福吗?
你这样问的,就好像是大家闺秀嫁跟了穷苦书生会过的幸不幸福一样。幸福这东西本就是心里的所思所想,外人也没办法帮你衡量啊。只能是帮你分析一些可以让你幸福的因素有哪些,让你不幸福的因素又有哪些。如果你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那么你的生活习惯肯定是和农村人不一样的,如果你未来的农村对象家庭收入很高的话,那么他可以帮助你提高生活水平,满足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如果他家的收入水平不高,那么你就只能委屈自己,嫁鸡随鸡了。
其实现在的农村人思想要比以前开放太多,对于生活的享受方式也比以前多很多。现在农村里已经开办了很多的美容院养生馆,通过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农村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唯一不好的就是,娱乐场所,大型购物广场和公共设施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在农村都是挨家挨户的村庄,而大面积的田地又没有几户人家,也就会让开发商们没办法在农村搭建这些设备。除非是国家决定在某个地区平改,这些地方才有可能变的和城市一样繁华。
不过农村人的心机还是比较简单的,街里街坊们都是见面了有说有笑,大家茶余饭后都是到村头聚起来一起闲谈,在人情味上要比城市里的浓厚。还有就是生活压力真的是很小,我以前在城市里上大学,很多比你出色的人经常在你身边打转,让你不由得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矮挫丑的人,很难建立自信心。后来回到农村老家,心态慢慢就恢复了,可能是我生于农村,对自己的家乡有独特的爱,反正城市里的生活我适应不来,只有在老家才会感觉到自由和平等。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并不“神圣”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阳光最多、自然条件最严酷的沙漠。三毛因为小时候的心愿来到这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本书就是她和荷西住在撒哈拉的时候写下的,记叙了他们在这片沙漠的生活片段。
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租房贵、淡水贵、买菜贵,生活拮据的两个人住在坟场区,租的房子是撒哈拉威人的破顶房子,随时有被小孩偷窥的风险,周围邻居全是N年不洗澡、借东西从来不还,还动不动就要摆脸色给你看的本地人... ...
即便如此,他们两个人不仅在这里扎了营,还把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三毛住的地方附近只有一个稍微繁华点的小镇,而这个可怜的小镇上只有一家又脏又破的**院,一条热闹的街也没有,书报杂志收到的时候已经过期了。
住的地方信号差的要命,电视平均一个月收得到两三次,映出来的人好似鬼影子,一个人在家也不敢看,停电停水更是家常便饭,想出去散个步,外面整天刮着狂风沙。
这里的日子,除了土著撒哈拉威人过得自在之外,欧洲人酗酒,夫妻打架,单身汉自杀经常发生,恶劣的沙漠环境实在是让人难有好心情。
每次遇到生活难题,三毛都要感概一番:“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而这儿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啊!”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必须要想办法把心里的那点“生活的艺术”表现出来。
找木头打柜子、用玻璃补房顶、抠点钱买床垫,再种几棵绿植,小小的两居室开始变的有模有样起来。
也是在这里三毛成了“拾荒者”的一分子。每天荷西上班之后,三毛便到家对面的垃圾场去拾破烂。
把旧的汽车外胎,拾回来洗干净,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便成了鸟巢沙发。
深绿色的大水瓶抱回家来,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家里便多了诗意。
不同的汽水瓶用小罐的油漆给它们厚厚地涂上印第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就成了艺术品。
书架是家里的必需品,而且要摆上装饰品才有味道。有个会手工艺的老公会省心不少,家里缺个风灯就逼他做一盏。
在旁人看来已经是艺术品的家,三毛还觉的不满意,她说:“没有音乐的地方,总像一幅山水画缺了溪水瀑布一样。”所以她又找来了播放器。
慢慢地,她又成了那个风花雪月的三毛。苦日子熬下来,过得还算不太坏。
两个不爱管钱的人生活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当有一天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去放钱的口袋拿钱发现钱只剩下了最后一张,而发工资的日子还遥不可及。
“好,卖鱼,下星期卖鱼。”三毛很有野心的对荷西说,希望大赚一笔。
星期六早晨四点半,两人摸黑上车,牙齿冷得格格打战就上路了,仗着艺高胆大路熟,就硬是在黑暗的沙漠里开车四个小时。
清晨八点多,太阳刚刚上来不久,他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下车后,四周空寂,身后是连绵不断神秘而又寂静的沙漠,眼前是惊涛裂岸的大海和乱石。
两人分工协作,会潜水的荷西负责抓鱼,三毛在岸边开膛破肚处理活鱼。一上午过去,荷西累的筋疲力尽,三毛杀鱼杀的眼冒金星。
闲下来的三毛边给荷西灌牛奶,边说:“我们这种人,应该叫素人渔夫。”
“鱼是荤的,三毛。”
“我不是说这个荤素,过去巴黎有群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画画,他们叫自己素人画家。我们周末打鱼,所以是素人渔夫,也不错!”
“你花样真多,捉个鱼也想得出新名字出来。”荷西显然对她天马行空的想法不感兴趣。
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一车鱼运到了镇上,接着新问题出现了,脸皮薄的人怎么把这些鱼卖掉。
他们去文具店买了一块小黑板,几支粉笔,又向认识的杂货店老板借了一个磅秤。在黑板上画一条跳跃的红鱼,写上—“鲜鱼出售,五十块一公斤。”
然后把车开到邮局门口,一大批人在开信箱,人来人往,热闹得很。
两人将车停好,将黑板放在车窗前,后车厢打开来。做完这些,两人已经脸红的不行,跑到对街人行道上去坐着,看都不敢看路上的人。
人群一批一批地走过,就是没有人停下来买鱼。坐了一会儿,荷西开始打退堂鼓:“三毛,你不是说我们都是素人吗?素人就不必靠卖业余的东西过日子嘛!”
“回去啊?”三毛实在也提不起劲了。
于是卖鱼赚钱的副业破灭了。
沙漠里的时间多是无聊的,三毛和荷西却不闲着,一有时间就去沙漠里寻宝,捡些骆驼头骨回来装点屋子,一个人的日子三毛也不闲着,帮本地人看病,和住在沙漠里的人聊天、拍照,甚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跑到很远的海边看别人“洗澡”... ...
三毛说:“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欢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三毛不喜欢单调的生活,她一直在“折腾”,不为别的,只为生活多些不一样的色彩。
看这本书之前一直羡慕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总觉得他们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够不着的远方,看完这本书才发现三毛和荷西也没那么“相爱”。
荷西不喜欢等人,三毛要是出门拖拖拉拉,他的脸色会很难看;荷西在公司受了气回家没有好脸色,三毛得躲着走;三毛喜欢探讨人内心的心理书籍,荷西却喜欢看平原大野、深海、星空的科技类书籍,两人在这方面聊不到一起;三毛说钱很有用,荷西却说钱没有用... ...
两个人国籍不同,性格也不同,结婚的时候三毛对荷西说,“我们不但国籍不相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于打架。”
荷西回答道:“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
两人结婚后争执有,打架、吵架却是没有的。荷西比三毛年纪小,像个大男孩,不赞同三毛的观点就怼她,还要每天早上和她抢车开。
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任何三毛想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跟他在一起的三毛没有束缚,生活的很愉快。
三毛说:“与荷西结婚是平淡深远的结合,我从来没有热烈地爱过他,但是我一样觉得十分幸福而舒适。他是个像男人的人,不会体贴,但他不说,他做,肯负责,跟着这样的人,真没什么好抱怨的。”
end
最后引用三毛在书里的一段话,送给纠结在感情和现实里的朋友:
“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